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多地感染高峰已过监测体系如何重建 目前新的高峰会出现吗

发布时间:2023-01-11 09:00:05  编辑:  来源:

导读一、多地感染高峰已过监测体系如何重建除学者与民间团体的疫情预测外,海南、浙江、四川等多地疾控部门近日也陆续发布新冠感染调查问卷,并

一、多地感染高峰已过监测体系如何重建

除学者与民间团体的疫情预测外,海南、浙江、四川等多地疾控部门近日也陆续发布新冠感染调查问卷,并公布调查结果。

有不少公卫专家对网络问卷调查法表示警惕,认为其存在与搜索指数预测法类似的缺陷。

一位流行病学专家告诉八点健闻,绝大部分问卷会询问参与者是否存在发烧、咳嗽、肌肉酸痛等症状,或与流感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重合,导致准确率下降。问卷获得的核酸与抗原结果也未必准确。而且,问卷无法覆盖到不会使用互联网的居民,例如老年人群,他们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

八点健闻另悉,在全国范围内,国家疾控部门既有的两套信息监测系统也已启动,用以监测和预判新冠疫情走势。

这两套系统,一个是2003年SARS之后建立起来的全国传染病信息直报系统;一是2004年正式创建的中国流感监测网络,抽样覆盖全国408家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

部分公卫专家表示,上述两套监测系统亦存在不少缺陷。比如,流感数据上报在落实环节并不严格,这会导致数据质量偏低。何况,当前大部分医院门诊已不再要求患者的核酸或抗原结果,也就无法在终端捕获和上报传染数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告诉八点健闻,流行病的监测,是长期、动态、连续搜集人群中疾病状态数据,从而了解人群疾病流行现状及趋势,判定防控措施效果的一种方法,是现代公共卫生的特征之一。监测可以分为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两种。主动监测,是指疾控部门主动去调查搜集人群中疾病状况的数据。而被动监测,比如现行的网络直报系统,由各医疗机构发现病例,确诊后进行报告。

魏晟提示,当被动监测数据不足以判断疫情形势时,可以采用主动监测的形式及时了解疫情状况,比如当前可以参考流感监测的方式,通过搜集医疗机构中就诊病人的样本进行新冠病毒检测,了解新冠疫情的流行趋势。也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在社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了解社区居民新冠病毒感染水平。

浙江舟山市疾控中心就对全市核酸阳性检出率、社区哨点监测和重点人群抽样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估算出截至去年12月29日,全市感染人数比例达到30%-40%,总感染人数接近40万人。

一位流行病学专家告诉八点健闻,国家疾控局要求各省“方法不限”地调查当地疫情数据,“经费充足的省市可以搞抗体监测和社区抽样,经费不充足的只能做网络问卷调查。”

该专家还透露,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组织的电话会议通报,12月1日至20日,全国人口累计感染率达到17.56%。这一全国性的估算数值,其来源就是各省上报的估算数值之和。

进入新年,多个特大城市已从传染高峰进入重症高峰期,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感染人数持续激增。春运在即,全国疫情形势将更加复杂,新冠监测体系仍需完善,公众则期待更高质量的疫情公开信息。

二、目前新的高峰会出现吗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通过春节的流动引起比较大的第二波或第三波,这种概率不排除,但是概率比较小,即使有也不会是太大的一个波峰。

梁万年说,我们经历了这一波以后,绝大部分人感染的人是有相关的免疫力的,不会再像我们前面经历的这一波,一下子又来一波那么高的。但是要考虑到感染人口结构问题的变化。要防范出现农村的医疗挤兑,特别是老年人感染以后,怎么样如何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1月8日表示:“将来有可能继续出现数波的新冠流行,具体什么时间不清楚,但我们对于大流行的管控,一定是不断追求确定性的过程。除了医疗资源,我们的科技资源,还有一系列社区管理都要跟上,这样我们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他强调,“为人群服务”这一理念,强调的不是医生的个人能力,而是整个医疗管理和医疗资源重配的问题。我们要迅速在社区建立一整套医疗诊疗体系,要保证资源能够抵达现场,治疗向前端进行转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战胜奥密克戎对我们第一波的攻击。

针对春运期间感染风险增加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若是出行,对于普通民众,力所能及的预防办法仍是保持个人防护措施。春节返乡途中乘坐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时,要全程规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等个人防护。

张伯礼说,特别是对老年人和儿童“阳转阴”患者,应当保暖、尽量少聚集、保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营养饮食,增强免疫力,降低再次感染风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站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版权所有:阜新生活网 ·(2019-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