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李白的生平及其浪漫主义风格,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 难点:把握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特点以及诗作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天姥山风光的视频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神秘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观。接着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然后引出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约10分钟)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划分节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大致内容。之后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探究(约20分钟)
1. 分析“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虚幻缥缈的瀛洲与真实存在的天姥山相对比,突出了后者给人带来的震撼感。
2. 探讨第二段至第四段:“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部分详细描绘了天姥山雄伟壮观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豪迈的情怀。
3. 总结第五段至最后一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不屈服于世俗压力的决心,体现了他高洁傲岸的性格特征。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围绕“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展开小组讨论,鼓励大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处理这类问题。最后由各组代表发言,总结观点。
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作品,并尝试背诵这首诗。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同时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