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甲骨文:中华文明的瑰宝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态之一。作为中国古代
甲骨文:中华文明的瑰宝
甲骨文是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态之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为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这里是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的核心区域。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符号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吻合,由此揭开了甲骨文研究的序幕。此后,大量甲骨文被陆续出土,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业、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这些文字多以契刻形式呈现,线条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有序,展现了古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学者们逐渐破解了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例如,《尚书》中提到的“殷受命”等内容,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同时,甲骨文还揭示了商代复杂的占卜制度以及丰富的文化信仰体系。可以说,甲骨文不仅是文字学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见证。
如今,甲骨文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探索中华文明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