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 正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发布时间:2025-03-31 19:43:07  编辑:  来源:

导读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短短八个字,是苏轼在《赤壁赋》开篇所写,它不仅点明了时间,更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境。壬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短短八个字,是苏轼在《赤壁赋》开篇所写,它不仅点明了时间,更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境。壬戌年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正值北宋中期,而“七月既望”则是农历七月十六日,意味着满月已过,夜空清朗,万物皆沐浴于柔和的月光之下。

彼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心境复杂却豁达。他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面对浩瀚江水与皎洁月色,不禁感慨万千。“既望”二字,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对人生哲理的隐喻。月亮从初一到十五逐渐圆满,而十六之后便开始慢慢亏缺,这种盈虚变化恰似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然而,尽管人生如梦,但苏轼并未因此消沉,而是以旷达的态度去欣赏眼前的美景,用理性思考化解内心的困惑。他借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阐述了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主的道理,表达了对宇宙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认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中华文化中追求和谐、顺应自然精神的重要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的起伏时,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学会享受当下,珍惜眼前的美好。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版权所有: 阜新生活网 ·(201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