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聪明且热爱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聪明且热爱学习,就不会因为向地位低下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这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以及对求知态度的重视。
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春秋时期,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学问渊博,还非常注重实践与交流。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了一个名叫项橐(tuó)的小孩。当时项橐年仅七岁,却已展现出惊人的智慧。孔子见状,便想考考他。
孔子问:“你知道鹅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吗?”项橐答道:“因为鹅的脚掌像船桨一样有力,所以它能浮起来。”接着,孔子又提出各种问题,项橐都能一一作答,甚至还能反过来提问。孔子不禁感叹:“后生可畏!”
尽管孔子是当时的大贤者,但他并没有因此轻视项橐,反而虚心向这个孩子请教。这种不以身份高低决定是否求教的态度,正是“不耻下问”的最佳诠释。
“不耻下问”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只有放下架子,勇于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正如古人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